主席首位曾孙毛东东,出生日期有些特别,如今21岁国防科技读大三
名字是活历史。出生证上原本写“毛冬东”,护士刚要盖章,李讷一句“叫东东吧,东方红”,秒把季节升成旋律。从此他每年收两份生日祝福:一份给小孩,一份给伟人。
名字是活历史。出生证上原本写“毛冬东”,护士刚要盖章,李讷一句“叫东东吧,东方红”,秒把季节升成旋律。从此他每年收两份生日祝福:一份给小孩,一份给伟人。
“别眨眼,山会眨眼。” 夜里七点整,乐东毛公山准时熄灯,整座山像被拉进暗房。三秒后,一束激光劈开黑夜,山体“活”了:先是下巴,再是耳垂,最后到那颗标志性的痣。3D投影一帧帧刷过去,《七律·长征》的字幕顺着山脊往下淌,像给整座山套了一件会发光的毛衣。人群里有人小
1996年4月30日清晨,平顶山的天空还泛着微蓝,一队小客车驶向郏县。车里最安静的人是李讷,同行者能听见她指尖轻敲座椅扶手的细微声,那是一种无声的提醒——今天要去的,是父亲留下印记的地方。
看着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,看着挂在墙上的诸多毛主席历史照片,李讷想起了父亲和自己的点点滴滴,一瞬间,李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流下了眼泪。
然而,对于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个人来说,那声宣告却是一个全新、甚至更为严峻考验的开始。
可对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来说,这道门隔开的,是她跟自个儿的亲爹。
1976年9月10日清晨,天色微亮,北京的秋风透着寒意。守在灵堂外的李讷,双肩轻颤,她明白,此刻起自己必须独自面对往后的岁月。就在前一天,父亲毛泽东与世长辞,这位曾牵着她在枣园黄土地上散步的老人,再也不会叮嘱她“书要常读,路要自己走”。
1959年11月的一天傍晚,北京的寒风裹着枯叶吹进中南海,毛主席批完电报,合上厚厚的文件夹,起身活动筋骨。卫士长李银桥正巧进来汇报值班安排,主席抬头笑道:“走,出去走两步,脑子也透口气。”一行人便出了勤政殿。
1993年2月19日上午,琼州海峡吹来湿热季风,载着孔令华、李敏的小客车拐进保国农场。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橡胶林,阳光泼洒,树影摇晃。司机一句轻声提醒:“再过两公里就能看见那座‘像极毛主席’的山啦。”孔令华抬腕看表,没有回话,眼神却悄悄往远处山峦搜索。
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,铜陵长江公路大桥通车典礼的主席台上,李讷微笑着对安徽方面陪同人员说了句:“有空来北京坐坐,我让姐姐一起出来聚聚。”就这一句轻描淡写的话,把不少观察者的目光拉回到半个世纪前的菊香书屋——那间时常飘出童音的老房子里,究竟埋下了怎样的“姐妹
1976年9月10日清晨,中南海里透进微凉的秋风,李讷蹲在书案旁整理父亲遗留下的手稿。厚厚一摞文件搬开后,一枚圆形硬纸书签掉落到她掌心,正面两个寿桃依旧色彩鲜亮,背面那行“送给亲爱的小爸爸——女儿李讷”字迹稚嫩而真挚。原来,这件十五岁时赶做的生日礼物,父亲一直
“锦江饭店小卖部”六个字,今天听起来像旅游景点里的打卡招牌,可1961年它差点被毛泽东当场“摘牌”。
1950年6月,北京西长安街的一间录音室灯光通明,华北军区八一小学近百名少先队员站成两排,面前是从苏联引进的大型开盘式录音机。指挥棒一落,稚嫩而清亮的童声冲破麦克风——这支歌上一分钟还叫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》。同一时间,在中南海丰泽园的院子里,李讷放学归来,
上午九点,王景清站在门前,等着李讷出来。没有人提醒,他们默契地等待,每一次行动都和过去的生活一样带着某种沉重的仪式感——这已经是她无数次出发去“追父亲的脚步”的一天了。到底算不算寻根?谁能说得清究竟是为了怀念还是未了的情感?像这样的问题,李讷不爱细想,王景清从
名门之后,不容易。人家一提起“毛家后人”,总是七嘴八舌——“他们过得怎么样?”“还守着那些规矩?”甚至问:“长得像不像毛主席?”可偏偏,毛家里有个女人,后代里提到她的次数最高,还说她跟毛主席最像。可这“像”字,哪能一把抓住?是气质,是命运——还是运气不好?这事
1971年深秋,井冈山脚下第一片稻谷刚刚收仓。干校的女学员们排成一队挖地瓜,李讷弯腰起身间汗珠直往下掉。她已是临产期,却仍咬着牙干完配给的活计。有人悄声问她:“李同志,您真不考虑请假?”她摇头,只说一句:“规矩在那儿。”
1959年6月,北京城里燥热得很。天空灰蒙蒙,蝉声嘈杂,街边大字报里全是“节约粮食”四个字。就在这种压抑的氛围里,毛主席的办公桌灯一连亮了好几个通宵。文件一摞又一摞,而他自己每天只要两碗稀饭。
1992年初秋,北京城的早晨还带着凉意。王效芝站在宣武门外的大街上,看着人群涌向各自的岗位,忽然对母亲说了一句:“妈,我想再去念书。”这一年,他在饭店已经干满一年,三班倒的生活让他直观体会到知识的短缺。李讷点点头,没有立刻回答。她懂得儿子的坚持,也清楚靠“关系
曾经我们也欣赏过不少李讷的书法作品,或者是题字作品,欣赏之后,让人有些意外的是,在她的书法中,我们却找寻不到“毛体”的笔意,至少没有形似,但是,她的书法,却充满了古香古韵,将传统书法的精髓表现的十分完美,诸如下面的这幅作品,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,这幅作品是她
2015年5月20日中午,延安的温度不到二十度,空气里带着枣花的味道。李讷坐在宝塔山下的剧场内,聚光灯打在舞台中央,大型历史剧《延安保育院》正式开场。灯暗的一刻,她的手忽然紧紧攥住了衣角。